哎呀,
不小心轻轻被绊一下,
“咔嚓”一声竟骨折了!
难道上辈子我是折翼的天使?
“你这……”
广东祈福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杜书军
拿着骨密度检测报告和X光片
眉头一蹙:
“有点复杂,
怀疑是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年纪轻轻的我怎么就骨质疏松了?
骨质疏松症怎么确定?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不然!”杜书军指出,骨质疏松症判断金标准是骨密度检查,不管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都有可能因骨量不足而患骨质疏松症。

图源:图虫创意
这些生活习惯[1] [2],更容易被“偷走”骨量:
v 咖啡控,每天2~3杯甚至更多;
v 吃得比较咸&口味重;
v 不爱运动(每周少于150分钟);
v 不晒太阳;
v 不爱喝奶(每天喝牛奶&酸奶不足300克);
v 不爱吃绿色蔬菜;
v 久坐(一周有5天坐着超过8小时);
v 爱喝酒;
v 爱抽烟。
人体骨密度随着年龄一直变化,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因为成骨细胞活跃度高于破骨细胞,骨密度不断增加,直至35岁左右达到巅峰,然后骨量逐渐降低。
别一“钙”而论!
那预防骨质疏松,是不是补钙就行?杜书军表示,补钙很重要,但还不够,关键在于提前做好骨量的补充和储备,你可以这样做——
每天摄入300克奶和乳制品
每天摄入150-250克的绿色蔬菜(约炒熟后的一盘)
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
适量补充蛋白质
每天吃不超过6克盐
适当晒太阳,每天约10-20分钟
回到骨质疏松问题上,这个病可以治吗?“一般来说,原发性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如出现骨折的)较难治愈,继发性骨质疏松(如药物引起)有可能治愈。”杜书军直言,一般发现骨质疏松,它可能会长期伴随我们,患者定期检测骨密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骨密度检测
最后来个彩蛋
一个公式自测骨质疏松程度!
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部萩野浩教授利用自身体重年龄,估算骨质疏松症风险程度。
计算公式:
(体重kg-年龄)×0.2
v 结果小于-4,风险高;
v 结果在-4~-1,中度风险;
v 结果大于-1,风险小。
举个栗子:70岁的人,体重45kg,风险程度(45-70)×0.2=-5,说明患骨质疏松症风险高。提醒:如果自测风险是中高风险,建议去医院做个骨密度检查。
今天(10月20日)
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今年主题是“强肌健骨 防治骨松”,
我们一起为健康加“骨”劲!

图源:图虫创意
本文指导医生

杜书军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海南医学院,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现为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科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
熟练运用外科手术、中医正骨手法等方法治疗多种骨伤科疾病,对骨科颈肩痛、腰腿痛、四肢关节疼痛、脊柱等相关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颈肩痛、腰腿痛及糖尿病足、下肢血管闭塞相关疾病的诊治。擅长骨盆及四肢创伤骨折的诊断、手术治疗。发表学术论文5篇。
出诊时间:10月27日(下午)、28日
来源:骨科中心
编辑:戴敏
审核:杜书军 邓恒 鲍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