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肺炎感染,常规治疗却不见效?
50多岁来自云浮的冯先生,有5年糖尿病史,患乙肝30多年,还有贫血、高血压、痛风等多种基础病,近两个月反复咳嗽、咳痰,加重并咳血痰及左侧胸痛。1月8日,胸部CT显示肺部有大片炎症,排除新冠肺炎可能,以“左侧肺炎”收入呼吸内科住院。

CT显示患者双肺多发感染,左肺下叶尤其明显
然而,使用几种抗生素治疗1周,却不见好转,病情进一步进展并咳出鲜血。不合常规表现,难道是结核?是肿瘤?团队决定从病灶入手排查。
“名侦探柯南”揪出“真凶”:罕见真菌感染!
1月14日,祈福医院内镜团队采用气管镜,在患者肺部左下叶咬取少许肺组织,送至病理科做活检。
作为医院的“高级参谋”和“名侦探柯南”,病理科随即将活检组织制作成常规病理切片。送检组织非常少,仅见少许结构保存的肺泡组织,但廖秋林主任敏锐地发现少量炎性渗出坏死组织旁,依稀可见极少许呈直角分支的杆状物,没有分节,粗细不等,意识到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真菌!
立即安排PAS特殊染色,真菌形态清楚地呈现了!廖秋林凭借和毛霉菌交过手的经验,诊断为“毛霉菌病”。并将标本送至非常权威的钟南山呼吸疾病研究所,著名病理专家顾莹莹教授给出最终结论:毛霉菌病!无误。

毛霉菌病理图像
毛霉菌病致死率50%!对症下药,找准剂量
找到病因,医生和患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种罕见真菌感染,发病急,进展快,对大多数抗真菌药都天然耐药,病死率50%以上,治疗相当棘手。毛霉菌还会侵嗜血管,极容易引起大出血,严重可引致窒息。
情况危急,陈小容主任亲自把关治疗。抗真菌关键药物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但这种药物治疗副反应特别大,会引起发热、寒颤等不适及肾功能损害。
根据患者治疗需求,和身体耐受程度,陈主任决定“试”出患者的治疗合适量,第一天静滴4mg,第二天10mg,第三天15mg.....40mg……,在团队耐心和用心的管理下,顺利爬坡到了按体重要求的理想剂量,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副作用,逐渐不咳嗽、不咯血、不胸痛。累及用药44天后,3月5日,复查胸部CT,病灶明显缩小!

3月5日,左肺下叶病灶较前范围稍缩小
正值疫情紧张时期,3月18日,冯先生要求出院。考虑毛霉菌治疗的长期性,陈主任为患者开了泊沙康唑抗真菌药口服治疗,嘱咐定期门诊随诊。
真菌卷土重来,祈福医院多学科联手保命
然而不到1个月,4月1日,患者再度严重咳血,复查胸部CT显示左肺下叶病灶较前增大了,毛霉菌卷土重来。
毛霉菌感染非常难治,且复发率高!为一举拿下毛霉菌病,“外科高手”心胸外科彭秀凡主任建议手术清除病灶,病灶切除加上药物治疗,双管齐下共同狙击毛霉菌,“外科手术+内科治疗,患者有90%的可能过关。”彭秀凡主任说。
4月9日,心胸外科彭主任团队仅用1个多小时就为患者完成了左肺下叶切除术,彻底清除了病灶。5月7日,患者复查胸部CT时发现右肺结节又有增大!为永除后患,5月12日,彭主任团队再次手术,切除了右肺的两个肿物,分别1.5cm和1cm大小。经过后续的有效治疗,目前患者CT复查未见感染,病情已得到控制。
据了解,毛霉菌病十分罕见,属于条件致病菌,一般人群不易中招,免疫力低下人群才容易被盯上,冯先生身体基础差、免疫力差,真菌定植于肺部,即引起炎症。
毛霉菌病诊断难度大、治疗也棘手,呼吸内科陈小容主任表示:多亏“医生中的医生”病理科廖秋林主任慧眼识毛霉菌,才给这次临床治疗指引了正确方向。病理科诊断及时、呼吸内科用药到位、心胸外科清除病变组织彻底,祈福医院多学科协作再次发挥力量!携手击败了毛霉菌!
专家介绍

廖秋林
副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学硕士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师从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会长、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丁彦青教授。先后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工作16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病理科工作近2年。
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近20年,具有较高的综合病理诊断水平。依靠扎实的形态学基础和从业经验,对病理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对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具有较高水平,能够把握风险,诊断准确。曾经师从朱梅刚、赵彤教授学习淋巴造血系统病理。师从赖日权、熊敏、邱钜世教授学习骨与软组织病理。在大病理均衡发展的同时(超微病理除外),在骨关节与软组织、淋巴造血系统、甲状腺、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水准。
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病人服务热情,态度好,谦虚谨慎,待人诚恳,作风正派。先后十几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并作为病理科的先进典型入选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11年《追寻白求恩的足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汇编》一书。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4篇,包括SCI 2 篇,中华医学会系列12篇,其他核心期刊20篇。参编专著1部。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州军区医学创新奖二等奖1项。获得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目前为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诊断病理专业组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病理医学管理分会委员。
陈小容
副主任医师 硕士、科室主任
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呼吸内科专业,从事临床医学工作32年,原广州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有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危急重症救治、疑难杂症诊治、内科相关疾病诊疗经验。
擅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急性呼吸衰竭的有创呼吸支持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肌无力等慢性呼吸衰竭的长期无创通气及呼吸康复治疗等慢病管理。对不明原因发热有清晰的诊治思路、丰富的应用经验,对发热相关的传染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诊断有较多经验积累。熟练应用胸部CT、PET/CT等无创检查技术,以及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B超及CT引导经皮肺活检等有创技术。对肺癌的化疗、基于基因分析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有丰富的应用经验。对侵袭性肺真菌病等特殊或难治肺部感染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熟练应用肺血栓栓塞溶栓及抗凝治疗,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等肺血管疾病的先进治疗技术。担任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常委。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各种奖项4项,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

彭秀凡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胸部疾病中心主任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外科工作近30年,熟悉胸外科各种疾病诊治,擅长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肺癌和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对胸部巨大肿瘤及局部晚期肿瘤的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广东省内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胸腔镜微创手术(占个人总手术量70%)。开展胸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重建研究10余年,用生物材料对胸壁、心包及膈肌等进行重建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参与广东省行业协会对胸部外伤及自发性气胸诊治规范的专家共识定稿,对胸外伤、胸壁畸形及手汗症的诊治形成技术特色。
获广东省基金3项,参与广东省重大课题研究1项,参编专著3本,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