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团队手术中
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不自知,颈椎骨折手术难度大
2020年12月24日下午,60岁的陈先生在工作时被后面的叉车撞个倒仰,跌倒时颈后部磕在了叉车上,只听“咔嚓”一声,一阵剧痛传来,陈先生便失去了意识。很快,清醒过来的陈先生被同事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CT检查发现,陈先生颈6、7椎体骨折、颈6椎体滑脱,同时发现患者脊柱呈“竹节”样改变,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当地医院立即将他转到祈福医院。
据祈福医院骨科中心骨一科李燕南主任介绍,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非化脓性关节炎,会导致脊柱周围韧带的炎症和骨化,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陈先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多年而不自知,平时腰痛时就自行贴膏药、吃止痛药,现在他的脊柱都长在了一起,像竹子一样,僵硬强直,颈椎骨折部位也是如此,手术风险大,难度高。
三维重建与3D打印相结合,减少手术风险
于是,李燕南主任邀请骨二科刘铖主任共同进行病例讨论。经过大家的探讨,决定进行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并制订了详细的手术计划。
刘铖说,颈胸椎交接区的手术,原本就是难度最大的脊柱手术之一,而强直性脊柱炎病人骨质脆性大,骨折后稳定性极差,且颈椎的“竹节”样改变,导致失去了一些可以帮助术者进行定位的标志,且经椎弓根内固定周边就是血管、神经、脊髓,操作空间极其有限,一旦误伤有可能出现瘫痪或生命危险,所以手术是难上加难。为了减少手术风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明确了骨折部位的详细情况,并采用3D打印技术,“私人定制”颈椎模型及手术导向模板,1∶1精准地呈现陈先生的椎体和神经等状况,对术中每根钉子的粗细长短、进钉方向等都进行了精确计算。

通过三维重建后3D打印的颈椎模型及手术导向模板

通过3D精准计算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和方向
个性化模板精准定位,2小时完成高难度手术
“颈椎强直性脊柱炎病人骨折后稳定性极差,且该病人骨发育异常,椎弓根比正常人粗,普通的颈椎椎弓根螺钉较细,固定不可靠。所以,我们根据3D结果选用合适的、较大直径的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颈椎固定。”
一切准备就序后,刘铖、李燕南带领骨科团队为陈先生进行了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借助导向模板的精准定位、定向,手术不到2个小时便顺利完成。

术中采用手术导向模板精准定位
“术后复查椎体复位良好,螺钉植入方向长度与术前3D打印模拟手术完全匹配。”刘铖说,如果选用常规的颈椎椎弓根螺钉或颈后侧块螺钉,内固定强度差,还需要结合前路手术固定,3D打印基础上的单纯后路就能达到良好稳定性,避免了前路手术,简化此病例治疗方案。术后,陈先生康复良好,第四天能下地行走。
据了解,近年来祈福医院骨科中心在数字化医疗、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加速发展,在3D技术的辅助下已成功开展多例高难度手术,如为8岁小女孩进行脊柱侧弯矫形、帮助21岁车祸瘫痪小伙恢复行走、为跛行多年的7旬阿姨矫正“长短腿”等,让众多患者得到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专家介绍

刘铖
骨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会员、全军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熟悉颈椎病的前后路手术及微创治疗,擅长腰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的传统手术及孔镜微创手术,深入了解脊柱微创和数字骨科及其临床应用;熟练掌握肢体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综合治疗、四肢创伤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有深入研究;掌握股骨头坏死分期诊治及髋、膝关节疾病的阶梯治疗及置换术。
李燕南
骨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广东省康复学会骨关节与风湿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从事骨科专业20余年,曾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天津骨科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创伤骨科的急救、诊断及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结核、颈肩腰腿痛的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在国家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