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作品刊登
字画类

作者:贵宾中心-郭雪梅
照片类
检验科:人员和设备环境日渐完善
广东祈福医院历经20载,日夜兼程,医院的综合实力在持续提升,检验科无论从人员还是设备环境,也都随着医院的发展而日渐完善。从十指能数尽的仪器,发展至今各种各样的仪器,以及高端的全自动流水线检测系统的引入,不仅是设备的换代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工作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工作环境的改善,检验等待时间的缩短及服务质量的提升,将患者带来更多便利。我们将继续努力奋斗,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用更坚实的步伐,实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征文类
无怨无悔的选择
——谨以此庆祝祈福医院成立二十周年
2001年12月中旬,当时在湖北武汉三甲医院工作的我,被《健康报》上广东祈福医院的招聘信息所吸引,它所描述的医院蓝图、“医者仁心·关爱生命”的理念深深撼动了我,2002年1月,我毅然决然辞去原工作,加入了祈福大家庭。
五天一层的建设速度,大楼是一天一个样,不到10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已经坐在1号楼崭新的诊室里,穿着崭新的工装,精神抖擞,为患者看病了。祈福的风貌、干劲、服务品质可见一斑。我心里暗想,来祈福真的是来对了!
在祈福医院的20年职业生涯里,我先后担任大内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ICU医生、急诊科医生、急诊科主任、行政工作、急诊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康复中心主任(至今),经历了多种角色的转变,从生疏到成熟,一幕幕浮现眼前,常常让自己感动不已,难忘的事儿不少,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战斗在医疗一线的事情。
那时我是急诊科一名医生,有一天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通知要出车去东莞虎门。3分钟后我们出发,约40分钟后到达地点。原来患者是名外籍男士,约6小时前进食冰冻猪肉饼后,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伴恶心、呕吐。当时他精神较差,体温35.9℃,血压测不出,心率235次/分,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在现场进行直流电复律、急救、对症处理后,病情稍平稳,我们决定接回医院进一步诊治。
回程救护车上,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车外突发恶劣天气,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大雨倾盆,狂风呼啸,路面状况难以预测。也许普通情况下,“回去”、“原地等待”是最好的选择,但当时患者再次出现抽搐、呕吐、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并且发生三次室性心动过速,周边没有医院,患者病情不容耽搁,回祈福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唯一选择!
司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能走多一米是一米。我们在颠簸的车厢内、有限的急救设备下,不放弃、坚持着多次的生死抢救。当时那种生死抉择,千言万语难以言尽,是选择不被风刮走、不被雷击中,还是不放过一分一秒、继续前行?这是一个问题,但又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相信,医者不单有博大精深的技术,还会有崇高的道德,会将患者的生命置于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不就是“医者仁心·关爱生命”吗?
半个月后,患者出院,还送了一面锦旗,上书:“厚德祈福·止于至善”。时间默默流淌了二十年,冲淡了很多东西,这八个字,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是患者对我、对医院的真诚评价,也是我对自己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的支撑。这条路上,当然也有过彷徨,并肩作战的同事的变动、外界环境的诱惑、自己岗位的调动等等,也曾让我迷惘。例如,神经内科出身的我,受命组建急诊科、做行政工作、组建康复中心,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问自己:“不做神经内科医生了?要背离本职了吗?”
是“厚德祈福·止于至善”、“医者仁心·关爱生命”,让我豁然并坚信,不管哪个岗位、哪个专科,只要是为患者服务,只要做到“患者利益至上”,就无愧这身白衣。在急诊时,为了能第一时间赶到急救现场,我把房子买在与医院一街之隔的青怡十街;做行政工作时,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制度;到后来到神经内科当主任,现在在康复中心当主任,开设的各项医疗服务,都以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为第一位!
在祈福的这二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进步最快的二十年,最无怨无悔的二十年。第二个二十年,第三个二十年…我将与医院共成长!
作者:康复中心—张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