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童小华(化名)自今年春节后,竟在众多场合学狗叫,模仿狗的动作,次数越来越频繁。更严重的是,小华在与人冲突、情绪激动时还会动手抓人,咬人,吐口水等。
家里人始终纠正不过来,只好带他来到广东祈福医院神志病科(心理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然而,接诊的心理治疗师岑巧妹见到了印象深刻的场面……
“我想‘报仇’,却总是被人揍”
小华几乎处于“沸腾”的状态。候诊时他多次敲门,扭动门把手,异常烦躁和多动。爸爸李先生(化姓)单独进入诊室向岑医生介绍,2020年孩子在外院确诊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今年春节以来更是出现了学狗叫,抓人,咬人,吐口水等行为。就在爸爸描述病情之时,“汪汪汪”门外的小华开始学狗叫……

图源:图虫创意
岑医生随后单独跟小华聊天,耐心地询问。或许是感受到了岑医生的友好,小华开始控诉家中大人、老师、玩伴等人。他表示自己多次被同小区的大孩子欺负。孤立无援的他告诉爸爸后反而被责怪经常惹事。同时,爸妈在辅导功课时经常斥责或动手打他;家里人不和睦,家庭氛围很紧张;在学校也有几个同学对他很不好等,“我想‘报仇’,却总是被人揍。”
我被赋予犬吠、抓人、咬人
三项本领
岑医生抓住“今年春节”这个时间点,慢慢引导小华道出学狗叫的原因。
春节走亲戚时,小华发现舅舅家的两条大狼狗每次冲人大叫,大家都会很害怕地躲开。于是他认为“狗叫声”很厉害。他细心地观察并模仿大狼狗的姿势和声音,并在回家后,只要有人对他说话的语气没有那么友好,他就“汪汪汪”大叫,“谁要是敢批评我,我就学狗叫”。
后来,小华不慎被猫抓伤,家长赶紧带他去打疫苗。他便认为“猫爪抓人”也是一个厉害武器。小华特地让大狼狗和猫猫舔他的脸,他认为,从此自己便被赋予了犬吠、猫爪抓人,及狗咬人三项本领。
将三项武器“还回去给猫狗”
岑医生充分了解情况后,制定了详细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首先是缓解易激惹情绪。小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岑医生让家长要予以倾听,共情孩子的情绪,表达对他愤怒和委屈的理解,认可他在学习中努力、认真的部分,让他感觉到自己不只有糟糕之处。
其次是针对家里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华家庭情况相对复杂,年幼的他常担心自己被抛弃,缺乏安全感。“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协同治疗,是儿童心理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岑医生详细跟家长讲解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行为发展水平与特征,提高他们对孩子多动障碍、情绪问题的认识。
最后,结合家庭治疗,角色扮演,表达训练,设置奖励机制等,一步一步让小华学会代替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将狗叫、猫爪抓人、狗咬三项武器“还回去给猫狗”,提高孩子情绪的稳定性。如今,小华已几乎不再出现这三种行为。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
今天(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很多人认为,小孩子没有成年人的压力,就没有烦恼,其实不然。

图源:图虫创意
岑医生表示,儿童期属于个体生长发育快速时期,其心理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不断变化,家长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关注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才能理解孩子行为变化的原因。6-12岁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具体的物体、过程或事物来进行思维和运算,且模仿能力很强。如今出现情绪不稳的儿童越来越多,且有低龄化的趋势,家长应注意自己本身的榜样作用,且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或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本文指导医生

林勇强
科室主任、精神科主任医师
擅长:各类精神障碍的综合治疗和社会功能康复;儿童青少年学习、人际交往和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各类人群的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情感等问题的心理治疗。
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专家、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国家和广东省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事业科原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神志病(心理)科主任。岭南名医。
出诊时间:10月11日(上午)、12日(上午)、15日(下午)

岑巧妹
心理治疗师
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亲子关系冲突,青少年个人成长,成人抑郁焦虑,失眠,亲密关系等相关问题。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曾在广州市脑科医院实习和工作,参加过多场专业督导,发表过SCI文章,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抑郁症焦虑症。
出诊时间:周三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编辑:岑巧妹
审核:林勇强 邓恒 鲍丹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