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炒的是沸沸扬扬。原是一名资深游戏会长的姜小姐,因威信高,大家对她非常崇拜,偶然在一个群里表示自己“想减肥”后,群友们纷纷匿名为她点送各种外卖,一天可以不停地吃,因为吃不消,她便在群里无奈投诉,没想,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大家玩嗨了,投食不断加码,变成了互相攀比,甚至演绎成了一场恶作剧。 这种过度善意的扭曲,最终也让姜小姐把其他人的私人地址发出,恶变成了我等坐看好戏的整蛊游戏。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是什么心理啊?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家纷纷效仿投食,其实是从众效应,姜小姐一个不小心在朋友圈晒单,引起了曝光效应,结果投食更加严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举着善意的大旗去关爱某人,甚至超出健康的关爱范围,这种过度的善意付出,叫做“我都是为你好”。生活中不单单有姜小姐,还有被过度关爱,一度患上焦虑抑郁症的学生也屡见不鲜。
小开从小就是爸妈的开心果,因此爸妈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小开”。随着他升上初中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小开的爸妈特别紧张他的学习。
小开做作业时,爸妈不敢看电视,不敢大声说话,接打电话会跑到阳台上。他一考完试,爸妈总会追问老师,孩子的成绩及排名。每天与父母的晚餐时光,也变成了由妈妈直接送到房间,为的是可以让小开边吃饭边听英语听力。另外,小开每天换洗的衣裤,爸妈全部包揽,不用考虑穿什么,多久换洗。让孩子隔离外界,完全屏蔽掉其他接触,生活过于单调,加上长期的封闭式学习生活,小开变得郁郁寡欢,甚至不愿意与父母对话。
但最让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开的成绩未升反降,而且与父母的关系逐渐恶化,不允许爸妈进他房间,门口上贴着“非请勿扰”;小开还经常做噩梦,梦见被狼群追赶,最终导致小开经常头痛胸闷,影响上课;小开与父母的关系像两个同极的磁铁一般,一碰就排斥。父母认为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小开认为父母是不是更年期到了,有些“变态”。
最终,小开父母找到老师,在与老师沟通中,了解到小开上课总走神,容易犯困,打不起精神。老师表示,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后在其他家长的建议下,他们一家来到祈福医院神志病科心理咨询室。
小开父母向神志病科李跃华主任陈述完事情的原委后,李跃华单独找小开了解了情况,“孩子说经常做梦,梦见狼群追赶,神色紧张,甚至手心出汗。”李主任便察觉出孩子可能出现了焦虑抑郁症状。
李跃华随后为小开做了抑郁、焦虑以及各种心理量表筛查、同时又结合脑功能(脑神经递质)检查,结果显示:小开处于重度的焦虑状态。
“小开每晚噩梦中的那群狼,其实是他自己的父母。”李跃华分析,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每当孩子想要向父母倾诉时,父母完全不听学习之外的发声。孩子也深感父母的良苦用心,但要求是让孩子必须每次考到年级前十,目的性强,功利心较重。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大脑发育尚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激素水平不稳定,他们的身体激素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处于波动和不稳定期。对于小开这种久而久之的压抑,就转化成梦境里的恐惧。
小开父母的过度善意的关爱,往往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甚至陌生,这也是一种家长对孩子最大控制的“情感暴力”。
最终,李跃华向小开父母如实的告知孩子的病因,小凯的父母虽不用医治,但也需要用一种方式来辅助孩子治疗。就是回家后,大人正常饭后看电视,该散步时散步,该带孩子运动的要积极运动,周末的时候全家人该出游的照常出游,小开是个懂事的孩子,学习上让他自行负责,不要过度关注,反而造成干扰。
而小开这边,李跃华则采用了温和的中医抗焦虑治疗。白天时,喝疏肝解郁的代茶饮,可以带到学校泡着喝。晚上则服用两勺枣仁安神膏,养心安神,减少恐惧感。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小开父母也按照李跃华的建议照做,发觉小开变得话多了起来,成绩也在逐步上升,而小开父母自己也过的轻松多了。李主任在一次超市购物时,碰巧遇见小开一家三口,见到他们有商有量,别提有多和谐了。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书中从心理学角度详细解读了中国家庭关系,引起大众的热烈反响。
这种事例在中国家庭中时常发生,“他们的本意是想对我们好,只不过有的时候过度的好会让人感到负担。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对等、平等的相处模式才是最舒服的。”
人付出了,就会想得到相应的回报,付出的越多回报也想得到的更多,这是一种原始动力,但过度的付出感会造就内心的不平衡,给付出者带来致命的伤害。
李跃华表示,我们应该给自己设置一个付出界限,在这个界限内无怨无悔的付出,就算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落差感也不会很大,心理也不会陡增不平衡感,也会避开一些通往幸福、通往成功的绊脚石。
专家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祈福医院治未病科、神志病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国家老年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肌肉与骨骼疾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荣获:研制国家新药“疏筋通络颗粒”国药证字:Z20050627;2015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学科贡献奖;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原发骨质疏松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关系研究”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 5000。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专著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