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广东祈福医院骨伤科骨二病区刘铖主任表示,很多老人原本就有心肺疾病,骨折卧床后易致感染或感染加重,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鉴于此,对于身体条件许可的老人,建议尽早进行髋关节置换术,让老人重新站起来,减少致命并发症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髋部骨折保守治疗生存率低,首选手术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质强度下降,加上老年人肌肉萎缩,且协调性差,摔倒后容易发生髋部骨折。而发生髋部骨折后,往往需要卧床,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人来说,长期卧床可能就意味着死亡。
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髋部骨折保守治疗,一年后的生存率约为50%,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所以,我们会先对高龄老人的身体情况进行细致的评估,如果全身条件许可,我们建议尽早手术治疗,让老人重新站起来。”刘铖说,虽然手术对高龄老人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相对于保守治疗,术后可很快下地,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褥疮、泌尿系感染等,降低死亡率,患者术后大多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93岁阿婆髋部骨折,术后效果令人满意
93岁的李阿婆在家不慎摔倒后致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因阿婆患有高血压多年、超高龄、心肺功能较差,手术风险较大。科室邀请心病科、肺病科专家进行了会诊,经过细致评估后,认为可以手术治疗。家人一开始对手术犹豫不决,后来在刘铖耐心专业的解释下,同意了手术方案。随后,刘铖带领团队顺利为阿婆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第三天,李阿婆便能在搀扶帮助下下床活动了。
“临床上,髋部骨折可进行内固定术,也可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但老人骨质疏松严重,内固定把持力不足,而且固定牢固也不能早期负重,恢复较慢。人工关节置换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考虑到人工股骨头置换易磨破髋臼,后期可导致疼痛,有可能需要进行返修,为减少再次手术的可能及获得更好的肢体功能,我们建议做全髋人工关节置换,争取这一次手术就是终极手术,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从治疗过的众多病人来看,效果令人满意!”刘铖说。
多学科会诊保障手术安全,技术成熟受赞扬
一般来说,治疗高龄患者,尤其是90岁以上的超高龄患者,禁食时间不能长、等待时间不能长、麻醉时间不能长、手术时间不能长。
为此,对于高龄老人,为减少手术风险,确保手术顺利开展,骨伤科都会启动MDT(多学科会诊),组织肺病科、心病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专家研究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麻醉方案,同时患者的预后有诸多因素,骨科护理团队同样在高龄患者护理及康复方面总结积累经验,从最初的快速康复、加速康复到目前的舒适康复,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随着手术技能、麻醉技术和围手术期护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广东祈福医院骨伤科对高龄患者的手术技术已颇为成熟,每年都会完成多例高龄、超高龄老人的骨折手术。手术尽量微创、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受到了众多患者和家属的赞扬。
老年人应预防跌倒,防治骨质疏松
刘铖指出,任何致病因素的规避或预防更重要,如平日注意老人使用物品时的便利性及安全性,老人常用的东西,都要放在固定的低处,避免爬高拿取;马桶最好是坐式的,如果需要,马桶及周围可以加装扶手;平常穿的鞋子都要有防滑功能;雨天最好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出行,最好有人随行搀扶等等。
另外,老年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应该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查,如果有骨质疏松应该系统治疗,防止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发生。
专家介绍

刘铖
骨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会员、全军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熟悉颈椎病的前后路手术及微创治疗,擅长腰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的传统手术及孔镜微创手术,深入了解脊柱微创和数字骨科及其临床应用;熟练掌握肢体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综合治疗、四肢创伤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有深入研究;掌握股骨头坏死分期诊治及髋、膝关节疾病的阶梯治疗及置换术。
识别二维码预约刘铖主任